快速通道

关注协会

行业新闻 XieHui News

更多
【行业新闻】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将在安徽合肥举办!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将于9月20日—23日在中国安徽举办,预计将有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以及上百家制造业巨头、世界500强、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国际友好城市代表等世界范围的制造业领袖和代表与会。 世界制造业大会经国务院批准,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共同主办,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宣传展示的首选平台、世界装备制造企业亮相中国的首选平台、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走向全球的首选平台。

【行业新闻】第三批690亿国补落地!工程机械驶入政策红利快车道!

政策红利、更新周期与新能源革命三重叠加,工程机械行业迎来十年难遇的发展窗口。“刚拿到500万国补资金,我们就订购了10台新能源装载机。”江苏某工程机械租赁公司负责人难掩兴奋,“设备更新还能拿补贴,这样的机会十年等一回!” 2025年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下达今年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专项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     01 政策加码 国补资金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在宏观经济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7月25日发布署名文章,强调要“动态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结构”,“加快资金拨付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这标志着“两新”政策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政策设计更接地气:与以往不同,此轮补贴直接发放给消费者而非厂商,有效避免了“先涨后补”等价格乱象。同时建立“四把锁”监管机制,通过数字平台实时追踪资金流向,严防骗补套补行为。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截至7月16日,全国已有2.8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突破1.6万亿元。在工程机械领域,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大增17.3%,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柱。 02 市场反应 工程机械销售火爆超预期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市场动能。2025年1-2月,挖掘机内销达17045台,同比激增51.4%。其中2月单月销售11640台,同比增长99.4%,创下历史新高。 资本市场闻风而动:工程机械板块成为投资热点。三一重工7月挖掘机销量环比暴涨40%,股价两周内飙升12%。徐工机械、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年初至今涨幅均超10%。 “工程机械板块存在明显的春季躁动行情,一般在3-4月出现明显上涨。”行业研究员分析指出。2025年2月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指数(CMI)达106.68,同比增长13.53%,市场正进入超预期反弹阶段。 03 绿色转型 新能源工程机械爆发式增长 在政策推动下,新能源工程机械迎来爆发期。2025年前五个月,新能源环卫车销量达4837台,同比增长74.6%。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工程机械销售额将达到32亿美元,2030年有望突破158亿美元。   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电动化:徐工集团推出纯电动挖掘机,充电1小时可工作8小时 甲醇燃料:厦工机械在新疆矿博会展示甲醇新能源装载机,加注时间仅需5分钟 氢能源:三一重工研发氢燃料电池搅拌车,续航突破500公里 “甲醇燃料的低温启动性能优于纯电动方案,解决了矿山作业中续航焦虑的痛点。”厦工现场技术人员介绍道。这种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选择,正推动工程机械绿色转型走向深入。 04 地方行动 淘汰老旧设备加速更新 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快淘汰高排放设备。合肥市近日印发《合肥市推进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工作方案》,对淘汰老旧设备给予0.3万元到5.7万元不等的补贴。 庐阳区生态环境分局迅速行动,组织召开淘汰工作宣贯会,通过政策解读、面对面交流,推动政策落地见效。这种央地联动的机制设计,有效放大了国家政策效应。 在江苏,地方政府针对商用车以旧换新细化补贴方案,对老旧营运货车及新能源公交车动力电池更换给予高额补贴,并实行“先到先得”管理,激发市场活力。 05 万亿机遇 重大工程引爆设备需求 随着第三批国补资金下达,工程机械行业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多个万亿级重大工程项目为行业注入持续动力: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总投资约1.2万亿元、工期20年,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规模 “两重”建设项目: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重大项目 城市更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推进城市更新与改造、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将给工程机械专用车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工程建设期间,砂石、水泥、钢材等物资运输将形成长达数十公里的运输链,对重型自卸卡车和特种运输车辆需求超过50万辆”。 06 周期共振 三重动力叠加黄金发展期 工程机械行业正处于十年难遇的“三重动力叠加”发展窗口: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投放节奏加快,三季度集中发力趋势显著。设备更新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3%,叠加中央财政贴息后,实际融资成本仅1.5%。 更新周期已然到来:挖掘机和装载机更新周期一般为7-8年和8-9年,2024年起逐步进入新一轮替换周期。2023年液压挖掘机保有量达191~206.9万台,其中大量设备面临更新换代。 技术革命加速推进:新能源、智能化技术重塑行业格局。高原型设备需适应薄氧环境,匹配高增压比涡轮增压系统;矿山装备向大吨位、长续航方向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开始在封闭场景商用落地。 行业春天已经到来。随着新一批690亿元资金将于10月下达,政策效应将持续释放。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等龙头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明显提升,现金流改善吸引机构积极加仓。 工程机械行业站在了历史性机遇的关口。那些率先布局新能源赛道、加快智能化转型、深耕细分场景的企业,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  

【行业新闻】1.2万亿砸向雅鲁藏布江,中国工程机械正用"抗造神器"在世界屋脊书写新标准!

1.2万亿!不是1.2亿,是后面跟着九个零的1200000000000!这笔钱砸到西藏林芝的群山中,要把雅鲁藏布江这条“天河”摁进水电站的“插座”里。你可能觉得这只是个工程,但对工程机械圈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超级订单”——而中国工程机械“国家队”,已经端着碗蹲在锅边了。别以为这是“运气好”,能在世界屋脊啃下硬骨头,靠的可不止“胆子大”,藏在背后的,是中国机械从“能干活”到“干硬仗”的蜕变,是工程机械行业从“卖铁”到“卖技术”的翻身仗。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这1.2万亿到底要干嘛?这事对咱们普通人又意味着什么?     一、1.2万亿是多大的“蛋糕”?相当于3.3万个“小目标”,够工程机械圈吃十年   1.2万亿到底是个什么量级?王健林说“先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这1.2万亿,就是3.3万个“小目标”堆起来的。要是把这些钱换成百元大钞,一张挨一张铺地上,能绕地球赤道快两圈——当然,咱不是来数钱的,重点是这笔钱要怎么花。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要在西藏林芝搞5座梯级电站,说白了就是“炸山、挖隧道、筑大坝”,把江水堵起来发电。但这可不是咱村口修水库那么简单:这里海拔3000多米,氧气含量比平原少一半,冬天零下20度是家常便饭;峡谷里到处是坚硬的花岗岩,比混凝土还硬,挖隧道跟啃“钻石”似的;而且地震带、滑坡区扎堆,施工设备稍微“娇气”点,可能刚开机就罢工。 就因为难,这工程才值钱。1.2万亿投资里,光买工程机械就得占多大头?你想啊,修大坝要混凝土泵车、起重机,挖隧道要盾构机、掘进机,搬土方要挖掘机、装载机,从开工到完工,少说得干十几年。有行业大佬算过,这种超级工程,工程机械的采购和维护费用能占总投资的15%-20%,咱就算15%,也有1800亿——这还不算后续的设备维修、配件更换,简直是给工程机械行业开了个“长期饭票”。 以前咱们总说“基建狂魔”爱修桥修路,那是因为平原工程“好拿捏”。现在敢啃雅鲁藏布江这块硬骨头,说明中国基建已经从“走量”到“拼质”了。而这块“蛋糕”谁能分到最大块?中国工程机械“国家队”“有备而来”。   二、在世界屋脊“搬砖”有多难?普通设备活不过三天,工程机械“国家队”的“抗造神器”凭啥开挂?   别以为有订单就能躺赢,在西藏搞工程,设备先得“活下来”。去年有个新闻,某施工队把平原用的挖掘机拉到林芝,结果开机半小时就冒黑烟——海拔高,发动机缺氧,功率直接掉一半;晚上气温降到零下15度,液压油冻成“猪油”,第二天直接启动不了。后来没办法,又花大价钱从国外买“高原定制款”,结果修了没俩月,零件坏了还得等进口,活活耽误工期。 这就是为啥说“技术硬才是真本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敢接招,靠的就是手里的“抗造神器”。咱工程机械“国家队”产品清单产品齐全,听着像“杂货铺”,其实全是“特供菜”。一般机械在海拔3000米以上会“高原反应”,咱中国的发动机装了“涡轮增压+电控系统”,氧气少也能“大口喘气”,功率只降5%;液压系统用的是-40度耐寒油,冬天开机不用烤油箱,打灰速度比平原还快10%。 更狠的是隧道掘进机。雅鲁藏布江的隧道要挖几十公里,岩石硬度高达200兆帕——啥概念?普通花岗岩才100兆帕,这简直是在“钻钢板”。咱家掘进机刀盘装了“碳化钨合金齿”,跟钻石似的硬,一天能啃30米,而且自带“智能导航”,在地下几百米也不会挖偏。 所以说,不是所有工程机械都能来西藏“淘金”。这里的游戏规则是:谁的设备能“抗冻、抗缺氧、抗颠簸”,谁就能拿到入场券。 三、不止“赚钱”那么简单!中国工程机械要借这工程“打通关”,从“跟跑”到“领跑”   别以为赚了钱就完事了,这工程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是个“升级跳板”。以前咱们买高端工程机械,得看国外脸色——日本的盾构机、德国的起重机,不仅贵,还不教核心技术。十年前,一台进口盾构机要卖3个亿,现在咱国产的只要1亿,性能还更好,靠的就是一个个“超级工程”练手。 雅鲁藏布江工程就是下一个“练兵场”。这里的施工条件比以前任何工程都复杂,逼着企业搞创新:要适应高原,就得研发更省油的发动机;要挖硬岩,就得升级刀具材料;要绿色施工,就得搞电动化、智能化。比如电动起重机、零排放掘进机——这些技术一旦在高原验证成功,以后卖向全球,谁还敢说“中国造不行”? 更重要的是,这工程能帮中国工程机械“打品牌”。以前国际市场总觉得“中国设备便宜但不耐用”,现在雅鲁藏布江这种“世界难度”的工程都用中国品牌,相当于给产品贴了“品质认证”。以后去非洲修水电站、去南美挖隧道,咱就能理直气壮地说:“世界屋脊的活儿我们都干了,你这算啥?” 而且别忘了,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建成后,每年能发多少电?有专家估过,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够华东几亿人用一年。这不仅能缓解“西电东送”的压力,还能减少几亿吨煤的燃烧——咱普通人以后电价更稳、空气更好,背后就有这些工程机械的功劳。 所以说,这1.2万亿砸下去,砸出的不只是水电站,更是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这波操作,实际上是帮中国工程机械“打通任督二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四、普通人能从这波红利里捞点啥?别急,你家的股票、电价可能都要变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些跟我有啥关系?”关系可大了! 先说说股市。工程机械板块今年一直不温不火,为啥?因为大家觉得“老基建没新意”。但雅鲁藏布江工程一启动,整个行业的逻辑都变了——以前是“修路建房”,现在是“能源基建”;以前是“拼价格”,现在是“拼技术”。这种有技术、有订单的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股价能没反应?不光它,整个工程机械产业链,从钢铁、液压件到传感器,都可能跟着“喝汤”。 再说说电价。现在夏天用电高峰,偶尔还会拉闸限电,就是因为火电占比太高,水电受季节影响大。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建成后,能提供稳定的“绿电”,相当于在西南放了个“巨型充电宝”。以后咱用电不用再看老天爷脸色,电价说不定还能降点——这可是真金白银的实惠。   结语:从雅鲁藏布江到世界舞台,中国机械要凭“硬实力”说话 1.2万亿的雅鲁藏布江工程,本质上是一场“国家战略”与“企业实力”的双向奔赴。国家需要稳定的能源,需要“基建狂魔”再上新台阶;中国工程机械需要证明自己的技术,需要从“中国名牌”变成“世界名牌”。而我们普通人,既能享受工程带来的实惠,也能见证中国制造业的“逆袭之路”。 以前总有人说“中国只会搞低端制造”,现在雅鲁藏布江的群山中,中国工程机械的钢铁巨臂正在凿山挖隧——这就是最好的反驳。从跟在国外后面“抄作业”,到自己定义“工程标准”;从卖廉价产品,到输出“中国方案”,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走了几十年,终于要在世界屋脊上“扬眉吐气”了。 所以别只盯着眼前的订单,雅鲁藏布江这波“大动作”,藏着的是中国制造业的“野心”:未来的世界工程舞台,得听咱“中国机械”的!(安徽省工程机械协会)  

新闻聚焦 News Focus

更多

机械展示 Construction Machinery

更多